威尼斯双年展抢先看!
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节,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并且其资历在三大展览中排行第一,被喻为艺术界的嘉年华。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海报
这个跨越世纪的艺术节,以分布式、开放、多元化的自然管理体系引领了全球的现当代艺术史,吸引着全球的艺术家、收藏家、策展人、学者、艺术爱好者和艺术行业的专业人士前。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绿城花园展区

威尼斯双年展总部朱斯蒂安宫
当地时间4月23日,本该在2021年举办的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即将迎来开幕式。此次威尼斯双年展为艺术双年展,展览以出生于英国的墨西哥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利奥诺拉·卡林顿的短篇故事《梦想之乳》(The Milk of Dreams)为题,探讨后人类、变形、生态等议题,而展览本身也如同一场超现实主义在这个时代的复兴。
今年首次参展的乌干达馆和法国馆共同获得“特别提名国家馆奖”;英国馆摘得“金狮奖最佳国家馆”桂冠,金狮终身成就奖颁给了智利艺术家塞西莉亚·维纳(Cecilia Vicua)和德国艺术家卡特琳娜·弗里奇(Katharina Fritsch),主题展“最佳国际参展金狮奖”被授予非裔美籍艺术家西蒙娜·利(Simone Leigh),均为女性艺术家,而“最具潜力青年艺术家银狮奖”则由来自黎巴嫩的艺术家阿里·谢里(Ali Cherri)获得。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新闻发布会现场
今年,威尼斯双年展共有来自58个国家的213位艺术家参展, 其中超过90%的参展艺术家为女性,创下了女性艺术家参展人数之最。
作为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塞西莉亚·阿莱马尼是该展历史上第5位女性总策展人,而她的丈夫马西米利亚诺·乔尼曾策划过201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阿莱马尼坦言,她并不想标榜一场“女性主义展览”,但是从威尼斯双年展创立以来,男女艺术家的参与一直都不平等。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塞西莉亚·阿莱马尼(左)与威尼斯双年展主席罗伯托·西库托(右)在59届威尼斯双年展预展现场
除了聚焦女性,本届双年展在艺术家选择上年龄跨度极大,作品风格多样,为穿梭于展厅间的观众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在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大约有80件新作。其中一些是委任作品,另一些则是艺术家在过去几年中的创作。另外,有26位意大利艺术家、180多位首次参展艺术家,既有当红艺术明星,也不乏后起艺术新秀,他们的创作主题涵盖身体、政治、后人类、去中心化、种族问题、生态环境等,以丰富的视角和前瞻的实践回应当下众多迫切议题。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颁奖现场,金狮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智利艺术家塞西莉亚·维纳(Cecilia Vicua),威尼斯双年展总部朱斯蒂安宫 (Ca’ Giustinian),2022金狮最佳参展国家奖:英国馆“最佳国家参与金狮奖”由英国馆获得,本次英国馆展览主题为“索尼娅·博伊斯:感受她的方式/Sonia Boyce: Feeling Her Way”,由艾玛·里奇韦(Emma Ridgway)策展,呈现了艺术家索尼娅·博伊斯 (Sonia Boyce)的作品。这是英国国家馆首次呈现非裔女艺术家的个展。
《感受她的方式》在六个充满彩色墙纸的空间中通过视频装置呈现了一场关于“对抗失忆症的集体尝试”。在视频作品中 ,索尼娅·博伊斯邀请了五位屡获殊荣的跨时代黑人女性音乐家即兴地用声音进行互动、演奏,展馆的空间中充满着时而和谐,时而冲突的声音。索尼娅·博伊斯的作品探索了人际关系的亲密社交接触。她使用绘画、摄影、视频、装置等艺术形式,通过捕捉社会活动中的图像和声音来创作作品。展馆的背景墙由瓷砖和壁纸构成,金色几何结构和色彩缤纷的图像包围着中央的显示屏,烘托英国黑人歌手的歌声,体现了自由、权力和脆弱的感觉。视频中展示了歌手们第一次见面,进行无伴奏合唱的即兴创作,从而反映了合作作为创新之路的潜力。

索尼娅·博伊斯作品,英国馆内索尼娅·博伊斯提出了另一种通过声波解读历史的建议。在与其他黑人女性合作时,她解开了大量无声的故事。博伊斯提出了一种与碎片形式相关的非常现代的语言,观众在体验展馆时可以将其拼凑起来。共同合作最重要,而不是追求完美的和谐。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英国馆策展人艾玛·里奇韦(Emma Ridgway)金狮特别提名国家馆奖:法国馆 & 乌干达馆荣获两项“特别提名国家馆奖”之一的法国馆本次参展主题为“无名之梦/Dreams have no titles”,由亚斯米娜·雷加德(Yasmina Reggad),山姆·巴道伊(Sam Bardaouil)和提尔·费勒斯(Till Fellrath)三位联合策展,呈现了艺术家齐纳布·塞迪拉 (Zineb Sedira)的作品。
法国馆承认和感谢长期以来的思想交流和团结,尤其是在侨民中建立社区。展览还回顾了西方以外复杂的电影史以及艺术家作品中的多重抵抗历史。

齐纳布·塞迪拉作品,法国馆展览现场塞迪拉的电影装置电影装置调查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拍摄激进电影的动机,这是地中海两岸过去建立的文化伙伴关系的证明。塞迪拉将法国馆改造成电影工作室,模糊了虚构与现实、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界限。这位艺术家采用了重拍和深渊之境等电影过程,并在众多电影类型中找到了灵感。在背景中,她将焦点放在由意大利导演埃尼奥·洛伦兹尼(Ennio Lorenzini)1964年执导的电影《自由》(Les main lires);为了这个项目,她找到并修复了第一部意大利和阿尔及利亚合作的电影。作为具有多重身份的法国艺术家,塞迪拉在跨越法国、英国和阿尔及利亚的个人旅程中构建了她的作品。作为首次参展便获得“特别提名国家馆奖”的“乌干达馆”,威尼斯双年展表示认同他们对艺术和为国家奋斗的远见、抱负和承诺。其中,参展艺术家阿卡耶·克鲁宁(Acaye Kerunen)在选择像树皮拉菲亚这样的雕塑材料时,说明了可持续性是一种实践,而不仅仅是一种政策或概念。
艺术家阿卡耶·克鲁宁(Acaye Kerunen)作品主题展最佳国际参展金狮奖:西蒙娜·利 “主题展最佳国际参展金狮奖”被授予非裔美籍艺术家西蒙娜·利(Simone Leigh),西蒙娜·利1967年出生于芝加哥,现工作生活于美国纽约。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主题为“元境”,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策展人,助理策展人为孙冬冬, 王郁洋的雕塑作品《雪人》(2021年),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联合项目《丛林》(2021年)、徐累的《Correspondances》(2021年)、刘佳玉的《虚极静笃》(2021年)以及王郁洋的《王郁洋#:四分之一(节气)》(2021年)。

中国馆展场布局 ©BUZZ庄子玉工作室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厅空间由BUZZ庄子玉工作室设计,借鉴传统山水写意空间中移步异景的变化与巧思,结合展厅中的艺术家作品将中国文化的意境再现。同时通过中国馆室内展厅和花园户外两个区域的场景,建立起空间场所与艺术家作品、观众间的丰富互动与内在联系。

刘佳玉 《虚极静笃》
人工智能、3D打印,3D投影、实时渲染,尺寸可变
作为新生代青年艺术家的代表,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刘佳玉展现了90后一代艺术家在创作手法及理念上的创新与大胆,作品《虚极静笃》以大量真实的中国地形数据为基础信息,使用双层机器深度学习并由人工智能生成多组不同的虚拟三维动态图形,最终在虚拟的场域表皮上附着人工智能对10000张中国水墨画进行学习与训练所得到的结果。借鉴“禹贡”的概念——对中国最早的地理化想象与思考,以人工智能描绘地图的方式重塑中华地貌,为新时代中华文明创建了崭新的地理起源。这一片充满未知却在感官上极度真实的场域,实质为虚拟生成。它来自于真实世界却又不存在于真实世界,它存在于人类的经验之外,却通达至超验的自然原型。在该作品中,“虚拟”不再是无的之矢,因其逼近现实而撼动现实,从而为揭示不可见之“真实”提供了可能,或可谓“知其实而守其虚”。

王郁洋 《雪人》 265×190×285cm
黄铜、紫铜、混凝土、不锈钢 2021年
本次威尼斯双年展亮相的作品《雪人》和《王郁洋#:四分之一(节气)》,延续了王郁洋艺术创作一贯以来的独特思考,作品在既有雏形的基础上,经过深度思考与不断完善,跨度了实验性与时间性,艺术家被还原成为了观众,欣赏阅读并尝试去理解作品的全部。

王郁洋 《王郁洋#:四分之一(节气)》
树脂、黄酮、紫铜、青铜、不锈钢、树
800×260×400cm 2021年
徐累的作品蕴含着“时间”的隐喻,这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如园林、绘画、诗歌的核心内容。过去三十年,徐累以“时间的回光”、“时间的轮回”、“时间的交错”、“时间的移置”作为不同时期的作品内容,使得他的观点既有“移步换景”的动态变局,视野又不失对世界文明景观的认知,通过不断比对知识谱系,生成理趣相映的作品维度,不仅打通古今、中外的界限,而且借古回望未来。

徐累 《Correspondances/兴会》 266×350×48.5cm
亚克力、金属材料、 电动轨道 2022年
AT小组基于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的合作研究过程中孕育而生,小组成员们致力于在今天多学科多领域交叉发展的时代中探索和实践出艺术与科技交汇互融的新道路与可能性,促进艺术发展创新的同时也为科技提供新的想象和实践。AT也是英文艺术与科技的首字母缩写。这一组合出于对人类共同世界的思考与态度,集体思考、讨论而后付诸实践可以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小组成员将根据研究的发展方向和不同项目的特性而不断吸纳不同领域志同道合的新成员。

AT小组 《丛林》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镜面打印,尺寸可变,2021年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将持续至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