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更多观众走进剧院?业内专家提出三点建议
近年来,戏剧、歌剧、话剧等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纷纷登上了中国的剧院舞台,受到了许多中国观众的喜爱。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精彩的演出常常一票难求。如何让更多的人走进剧院,感受高雅的艺术,丰富人们的生活,是国内剧院面临的问题,也是责任。与此同时,新时代我国剧院应该如何作为,业内专家提出了三个建议,值得业内人士参考借鉴。
从古希腊露天剧场到现代大型综合建筑,剧院始终与人类进步和艺术繁荣紧紧相随。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剧院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发重要。
近年来,戏剧、歌剧、话剧等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纷纷登上了中国的剧院舞台,受到了许多中国观众的喜爱。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精彩的演出常常一票难求。而且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了剧院。国家大剧院统计数据显示,目前45岁以下的中青年观众占到观众人数的69%,其中学生群体占14.3%,90后、00后已经逐步成为主力观众。
与此同时,国内的演出剧场建设可谓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剧院的繁荣建设给我国表演艺术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但同时也给演出内容、观众参与率、运营模式、人才储备、成本等方面带来了更高的挑战。
在这个技术革新加快、观众群体变化的时代,高雅艺术想要更加亲近观众,剧院应该怎么做?
高雅艺术辐射文化温度
近年来,戏剧、舞剧、话剧、音乐剧等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在我国都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国内外艺术家们用精湛的技艺征服了许多中国观众,令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走进剧院,陶醉于艺术的海洋。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精彩的演出常常一票难求。
今年2月,大型民族舞剧《醒·狮》载誉归来,在广州大剧院连演三场,演出前数日,票房已售罄。还有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的高清话剧《女王召见》,非常林奕华的首部音乐剧作品《梁祝的继承者们》,以及本土两大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广东民族乐团音乐季的演出。这些演出,或为本土精品,或为邀来的世界顶级作品,在“识货”的广州观众这里,都觅到了“知音”。
鸟鸣鸽哨、诵经撞钟声中启幕。一声磬响,法源寺内方丈普净和小和尚异禀讲经论道,谈起了晚清,聊起了戊戌年间的变法众生……3月6日晚,著名导演田沁鑫根据台湾作家李敖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北京法源寺》,亮相2019年国家大剧院“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演出。虽然已演出多轮,但该剧依然颇受欢迎,一票难求。
3月15日晚,世界一流名团伦敦爱乐乐团在首席指挥弗拉基米尔-尤罗夫斯基的率领下,首次登上天津大剧院音乐厅,奏响理查-施特劳斯、门德尔松、布鲁克纳的经典作品。由于该场音乐会是伦敦爱乐乐团亚洲巡演的重要一站,津门乐迷格外期盼,音乐会门票一票难求。为满足乐迷的要求,天津大剧院特别提供了两排临时加座票。
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版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曾经在两年前的乌镇戏剧节作为开幕大戏上演,以其让人惊艳的舞台美学和史诗气质轰动一时。相隔两年,《叶甫盖尼·奥涅金》再度来到中国,并从5月9日开始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连演四场。由于该剧此前的口碑,四场演出早在几月前就全部售罄。首演之夜,这部剧再度惊艳全场,演出后刷爆了朋友圈。
当然,还有很多精彩的演出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捧。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剧院,感受高雅的艺术。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戏剧或者剧院跟她/他的生活没什么关系。如何让更多的人走进剧院,不仅是剧院面临问题,也是剧院的责任。
比如德国柏林国家歌剧院院长马缇亚斯·舒尔茨说,“柏林国家歌剧院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不只为富裕阶层、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提供歌剧表演,而是要把歌剧带给每一个人,每个人都能负担起的票价,成就了柏林观众群体的增长。”
据悉,柏林每年都会举行向全市直播的管弦乐团露天音乐会,并增加了许多提高公众参与度的项目,例如免门票的柏林音乐会;30岁以下人群交15欧就可以得到的古典音乐卡;针对学生和儿童的“0门槛”歌剧项目。此外,用数字手段对剧目进行宣传也是方式之一,吸引观众走进剧院,近距离体会艺术的魅力,使他们更愿意来剧院欣赏歌剧。
如何让更多观众走进剧院?
为什么观众不愿意走进剧院?针对这一问题,有项调查结果显示,观众不看演出的原因主要有五种:
第一,人们有强烈的阶级分层意识,认为自己不属于富裕和受过良好教育的阶级,剧院演出不适合他们。
第二,没有想到过看歌剧。
第三,很多人觉得观看一场演出不方便。
第四,找不到人一起去。
第五,票价太贵,性价比不高。
巴黎国家歌剧院候任国际发展部部长夏曼宁说,法国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50个想要观看各类演出的法国人里,只有8个会选择古典音乐会,8个选择舞蹈,而愿意听一场歌剧的观众只有4个。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数字发展部部长克里斯托弗-魏道尔曾看过一份样本容量达到4000的调查,许多美国人甚至从来没觉得歌剧或古典音乐与自己有关。
为了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院,各国的剧院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直播手段推动艺术传播在全球范围已成趋势,在高雅艺术领域,数字化创新和应用仍在不断探索。
在我国,剧院正从实体场所延伸到各个平台,演出被搬到了网上剧院、移动剧院、全媒体剧院。如今观众在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国家大剧院古典移动客户端上不仅可以了解最新演出资讯,更能获得大量数字化艺术资源服务,包括世界各地艺术动态、高清在线直播等。
今年5月,国家大剧院在北京首都电影院直播了原创民族舞剧《天路》,这是国家大剧院首次采用4K+5G技术在影院对舞剧进行现场直播,370多万观众通过线上平台观看了表演。许多观众可能以前没有进过剧院、没有听过音乐会,但是线上直播给他们带来了走近艺术、感受艺术的机会。从线下到线上,通过接地气的传播方式,高雅艺术不再被搁置在殿堂上,而是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中,甚至还实现了线上反哺线下,形成良性循环,让文化的温度辐射到越来越多人。
二、考虑到剧场的承载能力毕竟有限,许多剧院开始把目光投向更加自由便捷的影像。
英国皇家歌剧院每年都会直播14部作品,把剧场中的实况录像带到影院或露天广场;美国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一直与广播电视合作,后来,他们又尝试在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上进行直播。
三、大量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媒体成为了很多国外剧院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选择。
“我们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宣传,用年轻人的语言、用年轻人的思路去宣传。”西班牙利赛欧歌剧院总经理瓦伦蒂·奥维耶多·科奈约说,“我发现,年轻人的确有点‘自恋’,他们特别喜欢拍照。”于是,剧院投其所好。演出开始前,利赛欧歌剧院会为观众们送上以作曲家命名的迎宾鸡尾酒,“普契尼”、“威尔第”,每一杯的味道都各不相同。剧院还非常欢迎大家在网上晒出剧院的照片,富丽堂皇的装饰往往会让他们收获许多点赞,满足小小的“虚荣心”。“离开剧院后,他们可以形成一个社群,讨论歌剧,讨论自己的体验,这是我们的目的。”
四、为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不少剧院对传统剧目进行重新创作,使老剧目焕发新生机,让年轻人看得懂、爱得上。
在日前举办的首届世界剧院北京论坛上,斯卡拉歌剧院首席执行官兼艺术总监亚历山大·佩雷拉介绍,他们致力于打造儿童歌剧,将传统剧目由3.5小时缩减为1小时,这样的时长更适合孩子观赏。
五、对年轻观众进行艺术启蒙,教育、普及活动必不可少。
国家大剧院则从2007年起就持续开展公益性艺术普及活动,构建了覆盖小学、中学、大学的艺术普及全链条。
供大于求成普遍问题
尽管在一些城市精彩演出常常一票难求,但在国内外市场剧院仍面临着供过于求的问题。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剧院的总数已超2000家,除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外,其他地区专业剧场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全年演出超过50场的剧场只占剧场总数的35%。高速增长的剧院数量已远远超出市场需求。
观众消费需求无法赶上快速增长的剧院数量。中国剧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平认为,国内剧院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演出节目需求量的增长,可国内市场并没有足够的演出供给。为了让更多的观众参与演出走进剧院,养成观演习惯,剧院在运营模式上也在逐渐探索创新。“但就全国而言,模式创新还不够,尤其在经营理念、组织运作、产品运营上还有很多需要创新的地方。”
剧院数量的增长带来的,不只有供过于求的市场,还有人才缺口。从导演、指挥、编剧、演员,再到剧院制作、演出经营、宣传营销等方面,快速增长的剧院数量使各个方向的员工都存在大量缺口,而剧院的成本又无法承担大量人才供给,员工缺乏影响剧院正常运行,如此造成恶性循环。陈平表示,“就剧院发展来说,除了政府和社会给予的必要支持和赞助外,必须要有其他破解成本病的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国内剧场遇到的问题并非个例,即便在演出市场、演出消费较为成熟的德国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德国柏林歌剧基金会总经理乔治·费尔特哈勒强调:“2018年,柏林歌剧基金会为演出提供了97万个观众席位,设施利用率达到83%。观众的娱乐选择愈加多元,但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却有所减少。为此,我们的创作主要基于观众的文化需求和兴趣,把歌剧艺术根植在快节奏的社会当中,利用数字化的传播手段,让歌剧艺术尽可能广泛地普及给更多观众。”
新时代中国剧院当有新作为
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剧院建设的高潮,据文化和旅游部相关数据显示, 2015年全国拥有2143个剧场, 2016年增长到2285个,2017年增长到2455个,这一方面弥补了全国性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长期的历史不足问题,但另一方面,因盲目跟进而产生的诸多问题也日益显现:定位模糊、经营模式单一、人才缺乏、场馆利用率偏低、与院团处于割裂状态,致使效益未获得充分的发挥……。
如何创新剧院运营模式?如何提升剧院经营业态、改善剧院经营效益?如何发挥好舞台在艺术生产中的平台作用?剧院管理如何坚持人民性?……这些问题迫在眉睫。
一、形成剧院和剧团的合力效应,在当下尤为重要
“如今的院团和剧院作为表演艺术产业链的上游和中游,二者基本处于割裂状态,院团‘有鸟无巢’,有节目没剧场,剧院‘有巢不养鸟’,租场地而不经营节目。这不仅制约了院团的发展,而且也造成剧场的巨大浪费,给剧院运营带来压力。”陈平表示,形成剧院和剧团的合力效应,在当下尤为重要。
陈平认为,对一个剧院而言,把内容做好,形成品牌效应,比盖一座剧院还要难,“但遗憾的是这往往没有引起重视,认为剧院建起来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一种肤浅的、错误的政绩观,必须要纠正和摒弃。我常常讲,国家大剧院成功,是因为节目运营、制作剧目的成功,而不是因为经营场地和租场子而成功。”在他看来,表演艺术生产创作、舞台呈现是剧院存在最核心的基础,始终保持演出剧目高品质,并不断推动艺术创新是剧院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场、团进行深度融合改革方面,全国不乏好的案例,如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厅、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和苏州交响乐团的融合。而广州大剧院的做法也值得参考借鉴。
广州大剧院2010年正式进入运营,据中演演出院线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利介绍,当时广州大剧院跟广州市政府协议,开启“零编制、零补贴”的运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从先天上注定要靠市场化发展和生存。在这种模式之下,从上游演出策划、生产、引进,到中间环节宣传、营销、票务渠道建设、会员体系建立,再到下游剧场服务、观众培养拓展及艺术产品的开发,全部由剧院组建团队完成。广州大剧院承担了演出公司、票务公司、舞美公司、服务公司等职能。”张利说,广州大剧院试运营时,提出打造全产业链的概念,从剧院内容产品制定、营销平台、会员体系等整个流程都是由剧院自身来完成。
张利介绍,在广州大剧院100多名员工里,大概有50 %的人是营销人员,营销宣传占到剧院发展流程线上的重头,这样的运营模式也为广州大剧院带来良好的发展效应,如今广州大剧院两个厅,每年演出场次能达到400场,在这些演出中,剧院独立策划和自营演出的项目达到70 %,其中成本超过50万元的项目也达到了一半以上。
“过去一些演出公司只愿意把演出卖给剧场,如今有很多公司愿意到我们这里来租剧场,全产业链的模式,对剧院运营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张利说。
二、打造完善舞台,成为剧院发展的重中之重
业内专家认为,剧院功能的实现,除了聚焦节目组织、运营、宣传、营销、市场等方面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节目呈现,而这其中的重中之重是舞台。舞台为表演艺术合成、排练提供保障,舞台设计和制作的技术水平代表了剧院在业界的专业水准。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卢向东看来,舞台的价值空间是剧院里面最核心的内容。卢向东介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剧场只搭建戏台,基本上没有观众席。到了清末以后,为了让舞台空间增值,逐渐演化出室内剧场,出现了室座、楼座、前厅,空间的展开是为了扩大舞台价值。“西方的一些剧院为舞台的价值增值做了很多努力,拿德国德意志歌剧院来说,他们从一个舞台变成三个舞台,空间价值得到增长,还有巴西歌剧院,一个主台有九个辅台增值,这都体现了舞台的价值空间在剧院里的重要性。”
三、剧院一定要尊重观众,提倡人民性
“我们现在很多剧场在建造的时候,人民性的问题考虑得不够周全,比如选址问题,他们不是考虑观众如何方便到剧场去。剧院里面布局也很重要,比如观众席与舞台的高度和视野,有的剧场舞台造得很高,有时候观众连演员的脚都看不见。我们不能只图外观宏大、漂亮,忽视了里面的设置。”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大剧院首任艺术总监钱世锦表示。
在国家大剧院原副院长王争鸣看来,剧院为公共文化机构,它本身带有人民性是不言而喻的。王争鸣说,国家大剧院2007年12月正式开放以后,确定了经营宗旨: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人民性居于首位,这也是国家大剧院这么多年来坚持低票价、每年办1000多场公益性演出和活动的原因。
转载来自于中经文化产业